作者:王振华,南阳市五中1990届文科班校友。现为宛城驻郑党总支书记,郑州黄河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
在时光的长河中,总有一段时间,温柔了岁月,惊艳了时光,对我而言,那便是我在南阳市五中(昔日的南阳县县中)度过的那段高中岁月。
那是一个夕阳如血、梦想与青春交织的年代。每当记忆的闸门轻轻开启,那段日子便如潮水般涌来,温暖着我的心房,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。
八十年代末的县中,虽无高楼大厦的巍峨,却拥有最质朴的师德感召和最纯粹的求学之心。
01 师恩如山,铭记于心
五中的卓越,首先在于拥有一支甘于奉献、勤勉尽责的教师队伍。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,无私地播撒着知识的种子,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希望之花。
“套子”张永宸老师
高中一年级,我们的班主任张永宸老师,是一位对学生极其负责任的老师。他的严厉与规矩,让我们联想到了《装在套子里的人》中的主人公,于是,同学们便亲切地称他为“套子”老师。
“套子”老师备课严谨,教案详尽,板书工整。
他每天比我们起得早,睡得晚,总是默默守候在我们身边,用他那颗炽热的心,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他不仅教会了我们感悟《荷塘月色》的静谧,聆听《呐喊》的激昂,走出《彷徨》的迷茫,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,让我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正直的人。
如今,张老师已退休多年,但每当提及我们班上的同学,他依然记忆犹新。
记得那次我们回母校看望他,他已满头白发,却依然精神矍铄。
他亲手为我们写下了数十页的钢笔字帖,作为给下一代的礼物。
他的敬业与奉献,让我们深受感动,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。
当年班上的很多同学,包括最活跃也最爱捣乱的学生,如今都和当年的张老师一样在教师岗位上呕心沥血地付出着,他们用师德和爱心无声地传承着张老师的高尚精神。
英语彭老师
彭老师,高二时的英语老师,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亏欠他许多的老师。
他是学俄语出身,工作需要就教起了英语。
一副大大的镜片掩盖不住他生活的诸多清贫和无奈。
他从未因任何个人的事情而耽搁过一节课、哪怕是自习课。
一个寒冷的冬日的早自习,他早早的来到教室辅导我们。
其时,他的女儿在发高烧,他爱人让他带女儿去看病,他说不能耽误学生辅导课。于是就匆忙的来到学校。
然而,结果却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,也是我们永远没有想到的。他的女儿因高烧耽误了治疗而在他带女儿去诊治的途中病亡。
为此,他的爱人把他的英语教案撕得粉碎,而他却拿着被撕碎的教案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,那节课,他把一块块的教案碎片对起来给我们讲、曾几度失声痛哭;课堂上我们也潸然泪下,为他的遭遇而心痛,更为他的敬业而感动……
一生简朴耿直的张明东老师
明东张老师,教历史,是我们文科班的班主任。
他身材消瘦,长于板书,声音洪亮,金句频出。
他认真执著,为人耿直,两袖清风,生活简朴。
若干年过去了,我们依然不会忘记他课堂上铿锵有力的历史金句:
讲到戊戌变法,他会用诗一样的语言“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......”还原着历史的场景;
说到日耳曼人,他洪亮而有节奏的“盎格鲁撒克逊”洞穿了整栋教学楼......
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,更是我们的严父、我们的引路人。
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,点燃了我们求知的火花,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。
在他75岁生日,我们回去时,他依然健壮矍铄,乐观耿直,一辆自行车、一套简单、空洞的房子,便是他一生的所有。
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依然保持着一生节俭的性格和做人原则:让儿子对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,不通知学生......
正是在明东张老师铮铮风骨的影响下,很多同学都选择做了老师:包括当年的县文科状元包庭奇同学、在南阳市一高培养出几届省、市文科状元的张付秋同学......
02 同学情深,难以忘怀
夹在书本中的三十斤粮票和钱
高三春节过后,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。但家庭的拮据如同冬日寒风,不时侵扰着我本就脆弱的学习之舟,让前行的步伐显得格外沉重。
就在我几乎要被这份重负压垮之际,一个温暖的午后,我的书本间悄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——30斤粮票和一张纸币,以及一张未署名的便签,上面简短却有力的字迹,满载着对我的鼓励与期待,如同春日里的一缕阳光,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。
那一刻,我的心被深深触动,感激之情深藏于心。
在实验楼最东头的高三教室里,我趁午后和夜深人静之时,悄悄寻找着那位匿名恩人的踪迹。
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,我和几位挚友并肩作战,从作业本的细微线索入手,一字一句地比对笔迹,终于,我们揭开了谜底——那位匿名的好心人,竟是来自市区、平日里与我并无任何交往的一位女生。
这份意外的发现,让我既惊讶又感动,原来,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母校里,真挚的情谊可以跨越距离,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。
如今,当我再次忆起母校,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与感激。
人生的第一杯啤酒
当年,县中旁静谧地依偎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枣林,枣林的边缘,白河如一条银色的绸带轻轻绕过,而在那潺潺流水与翠绿枣树之间,有一座古朴的漫水桥,它不言不语,却承载着无数青春的足迹与梦想。
就在通往漫水桥的路边,散落着几间略显斑驳的录像馆和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啤酒摊。
一个被阳光烤得金黄的周末下午,李中建,那个脸上总是带着几分笑容的好友,悄悄拉着我,直奔那片充满诱惑的白河之畔。
那天,他递给我一杯冰镇的啤酒,那是我人生中初次品尝到的苦涩与清凉交织的滋味,虽然初尝之下觉得难以接受,但那份特别的记忆,却如同那日的阳光,深刻而炽热,那滋味让我铭刻一生。
随后,我们踱步至那间昏黄灯光下的录像厅,或许是因为酒精的微醺,又或是心灵的疲惫,我竟不知不觉间沉沉睡去。
梦里,是青春的无畏与梦想的光芒,是友情的温暖与未来的憧憬。
岁月如梭,那个曾让我品尝人生第一杯啤酒的同学,早已成为郑州大学商学院里备受尊敬的教授,他的学识与智慧,继续照亮着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。
那片枣林、那座漫水桥、那些录像馆与啤酒摊,也都成为青春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风景线。
03 关于“县中”的温馨记忆
乒乓球桌上的友谊
在县中的校园里,乒乓球案虽不多,却永远热闹非凡。
每当课间十分钟铃声响起,一群热爱乒乓球的学子便如离弦之箭,飞奔至那小小的战场,抢夺那珍贵的球桌。
偶尔,也会有因争夺而起争执,但更多的时候,是大家相互理解、轮流礼让的温馨画面。
那一旋一扣之间,不仅展现了球技的高下,更拉近了同学间的情谊,让友谊的种子在汗水中生根发芽。
这小小的乒乓球桌,仿佛一座桥梁,打破了班级与年级的界限,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。
他,曾是这片战场上的一员猛将,如今已成长为国防科技大学的杰出教授。
食堂的温暖
时光荏苒,回想起当年的食堂,那简单而朴素的一大一小两个食堂,也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。
那时的饭菜虽不如现在花样繁多,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农村走来的孩子来说,已经是莫大的满足与幸福。
刚入学时,五分钱、一角钱的冬瓜菜,搭配着三两的馒头和汤面条,便足以让我们心满意足。还有那香气扑鼻的卤面、酥脆可口的油条……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,每一餐都充满了温暖与关怀。
临近放学的那一刻,总是最令人期待的。
同学们手中紧握着碗筷,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的嘴巴,生怕错过那一声“下课”。
当老师的话音尚未落下,我们便如同脱缰的野马,箭一般冲向食堂。
在那里,我们根据同学间的情谊自然聚合,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,或蹲或站,分享着美食与欢笑。那段时光,是那么纯真,那么美好。
我最初的饭友是洪金宝和温玉发。
洪金宝在南阳康远厂倒闭之后,办了一个印刷厂,如今做的风生水起;温玉发在招飞后成为首批驻澳部队司令部的参谋,他的成长与成就,也是母校光辉历程的见证。
飞机上的偶遇
2019年的盛夏8月,我前往哈尔滨开会。然而,天公不作美,飞机航班竟意外延误了四个多小时,将我困在了新郑机场的飞机上,百无聊赖之际,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。
这条不经意的动态,却像一根无形的线,穿越时空的阻隔,牵动了远在美国的老同学——高自伟的心。他迅速捕捉到了我的消息,毫不犹豫地拨通了电话,那熟悉的声音穿越千山万水,带着一份久违的亲切与温暖。更让我惊喜的是,他告诉我,当年我们4班的周永钦同学,竟然也在同一航班上!他在哈尔滨理工大学,是返回哈尔滨的。
于是,我们迫不及待地换了座位,聊起了县中生活的过往。
第二天,我在哈尔滨的会议还未结束时,周永钦同学和他的媳妇已经早早地等在楼下,那份真挚的情谊,让我感动不已。他们热情地邀请我,一同去品尝哈尔滨的特色风味和啤酒。
我们举杯畅饮,谈笑风生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校园时代。
我们感谢母校,让我们相遇、相识、相知,也让我的人生旅途充满了温暖与色彩。
写在最后
岁月如梭,转眼间,那段在县中(南阳市五中)的日子已成为遥远的回响,但那些关于母校的记忆,却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。
高考后,我经历了落榜的挫折,在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下,经历复读,也走进了大学的殿堂。
我的同学们,也各自在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光彩,很多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,有的则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,但无论身处何方,我们心中那份对母校的深情与怀念,始终如一。
县中,感谢你,让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里,遇见了最好的老师,遇见了最好的同学们,也遇见了最好的自己。